诗人马泽平:我见过的辽阔与大海无关

 2021-08-29    admin

作家简介:马泽平,回族,八零后。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鲁迅文学院第31期少数民族作家高研班(诗歌班)学员。有作品散见于《诗刊》《星星》《民族文学》《作家文摘》《诗潮》《汉诗》等刊物报纸以及年度选本。参加《诗刊》社第35届青春诗会,著有诗集《欢歌》。

1

雨夜读张继《枫桥夜泊》“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句,不禁唏嘘。古人以诗言志,情怀是一种,记载是另一种。张继这两句诗,记载在先,情怀在后。先是平实的叙事,地点时间事件以及潜藏其中的人物,然后才是抒情,寒山寺之名已见冷寂,到客船更显凄清之色。

由此观之,叙述应简明扼要,应以点带面,应准确无误,该具备的元素一定不能缺失,但又忌拖泥带水,点到为止即可;抒情则又是另一番讲究,所谓“直而不野,婉转附物,怊怅切情”,不野是度,增一分嫌多,减一分嫌少,附物是及物,不能空泛,不能空洞,抽象的情感得通过具体物事加以体现,切情则重真挚,非情真意切不能为诗也。诗不在多,在精,单凭此一首,读唐诗,谁人能不读张继?

2

读到埒字而不识,只好先猜,从土从寽,似应与重量有关,原句是航海家辛巴德富埒王侯,倒也能解释得通了:辛巴德富贵的程度等同于王侯将相或者是辛巴德所拥有的财富数量堪比王侯将相。但字音不好就此得出结论,只能翻阅字典,却是读lie ,四声,作名词讲时有矮墙、围墙等含义,作动词讲时则恰好是句中之义:等同于。

汉字如诗,千百年的发展变化中既保留本意,也会因时因势衍生出与本意相近甚至相左的新义。秦时明月与汉时相同?月是一轮月,人已非故人了。人间事,可能大多数时候都如崔护诗句“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了。回到文本本身,航海家辛巴德与脚夫辛巴德最终的归宿有什么不同?可能是吸收古老的拜火教教旨,伊斯兰教丧葬文化中也提倡不用棺椁、不随葬财物,空手而来,空手而去,有何不同?不过是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3

越喧嚣的地方,往往越会使人孤独。交际如此,读诗也如此。诗或许并不该分流派,但一定得讲品格。真是一品,静是另一品,作品中见真见静,格调与境界自高。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作品愈具深度与阔度,就愈见真与静。

米沃什的《礼物》是一例,里索斯的《陶匠》是另一例。但现实中往往少见这样的作品,尤其是网络世界,我们能够读到的绝大多数作品,充斥着浮躁、伪善,充斥着小聪明式的哗众取宠。诗可以怨,但不仅仅只是怨,更不是时时怨、事事怨;诗可以群,也绝不仅仅只是群,更不是时时群、处处群。

诗径通幽,幽径通诗,诗人应当学会与外界保持一定距离,然后审视,然后为诗。补充一句,写熟悉的胜过不熟悉的,美国当代写实主义画家安德鲁·怀斯说认为,绘画不是出门去找好风景,而是去寻找那些伴随自己成长并且曾为自己所深爱的东西。深以为是,谨记。

原文链接:诗人马泽平:我见过的辽阔与大海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