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胡静:把心留住的地方

 2021-08-29    admin

作家简介:胡静,女,“90后”。作品散见于《四川文学》《朔方》《草原》《黄河文学》《六盘山》等。

把心留住的地方

胡静

1

我第一次去延安,路途中便赶上了电闪雷鸣,狂风大作,暴雨倾盆直下,山上的白杨树左右摇摆。

我和吉林大学的师生们,挤在一辆快要散架的吉普车里,被颠得昏天暗地。吉普车喝醉酒似的在暴雨中扭动着,摇摇晃晃地前进。车开一阵停一阵,在坑洼不平的山路上爬行。几天前,我的一位亲人因为病魔永久地离开了我,我封闭起来,独自悲伤。当我接到单位的电话,吉林大学的师生来红寺堡调研学习一周后,去延安接受红色文化教育,要我负责整个行程的安排和联络,我没有犹豫,立马出发。

我们乘坐的车不争气,时好时坏。我们下车等待,司机气喘吁吁地修车。吉林大学的师生在路边的小卖店里避雨,几个学生在购买和品尝陕北特产。我站在路边,看雨中抖动的花草。积水越来越多,漫过脚底。这条路上空荡荡的,四周群山环绕,令人蓦然生出一种凄凉感。远远看去,半山腰坐落着些许土窑洞,整齐划一,伴随着一阵阵狗吠。

路边,一片片野山杏,枝繁叶茂;正在成熟的果实,压得枝条都弯了腰,树下铺满了黄澄澄的杏子。我和吉林大学的杨婷婷老师站在树下,捡了树下那熟透的杏子,随便擦一擦,轻轻地吸一口,好甜好香。“大红枣儿甜又香,送给咱亲人尝一尝,一颗枣儿一颗心,心心向着共产党……”触景生情,这首人人耳熟能详的红色革命歌曲,便升腾而起,心潮澎湃。

天空开了一道口子,太阳探出头来。雨后的天空,很蓝,蓝得像叠了几十层玻璃,感觉很不真实。几朵白云在蓝天的怀抱里,仿佛端坐的婴孩,安静极了。这时,有个学生说了一句:因为有了云,天空不寂寞。我抬头,又看了看云。

阳光照耀着苍翠的大山。阳光也照耀着我们,是别样的光华和温存。

2

到达延安市区,已经是傍晚。

华灯初上,街道仍然人流如织。商贩们热闹的叫卖声,让我有一种回家的亲切感。作为革命圣地和历史古城,延安有很多值得我们浏览的名胜古迹。一声吆喝,走来一位长者,一身灰色的中式麻布衣裤,白净的脸膛,银色的鬓须。看到我们,他笑吟吟地招呼着,用纯正的方言说,欢迎来到延安。我们十几个人,在临时借宿的房屋左侧凉棚里就座。房屋和凉棚砖木结构,砖是青砖,木是松木。桌子板凳更简朴,原木原色。

我和几个老师一桌,学生们一桌。长者随即递过一张菜单,并热情介绍,主要是延安的名小吃,原汁原味,其他地方做不出这种味道。几个南方籍的学生对凉粉很感兴趣,我们便随了大流。一时间,吸食凉粉的呼噜声不绝于耳,令人捧腹开怀。暮色渐沉,远处传来歌声,沧桑而旖旎,仿佛洞穿历史,声声呼唤,声情并茂。我问旁边一个买狗头枣的老伯,他说这是陕北民歌,翻身道情,听的就是这个味道。现实的我们,身处新时代的延安,苍山青翠,碧水蓝天。

找到预订的酒店,安排师生们住下,我独自出去走一走。这时,熟悉的旋律从不远处传来。我跟随着旋律向前走去,看到一院平房的大门上挂着金色的长匾:红色文化记忆馆。两扇门是打开的,一条过道,迎面吹来无法拒绝的凉意。我带着好奇心走进去,最先吸引我眼球的是一枚枚精美的纪念章、各种版本的毛主席著作、一张张红色经典画报……很难想象,有人能珍藏这么多的红色纪念品。我心里升腾着庄重和神圣。用手机拍了许多照片,给好友发去。大厅里来了几个外国人,我有些惊讶,他们竟然也对这些收藏品感兴趣。女主人请我坐会儿,我没有推辞,跟着女主人进了屋。

我才知道这红色文化记忆馆,是女主人自费建立的。她第一次来延安,就被这里独特的氛围深深吸引,开始有意识地搜集相关的纪念品,并且一发不可收拾。她说延安是一个能够把心留住的地方。女主人说她后来就嫁到延安。出嫁之前,她在江苏中专职业学校读书,学的是美术。期间就因为一次延安之行,让她痴迷于这个名扬四海的革命圣地。她这一嫁,就从中国的南端到了中国的西部,从此与家乡和亲人相隔千山万水,遥遥相望。我问她后悔过吗?这里毕竟不是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的江南,这里是黄土高原,干旱少雨。她说后悔过,曾经心灰意冷,也有过返回家乡的打算。后来,她还是打消了返乡的念头,坚持下来了。如今交通发达,尤其是通了高铁,回家很方便,说走就走。

女主人说她在延安的日子,有一种奇怪的感觉,总觉得头顶始终有个太阳照着她。从那以后,她一边照顾孩子、料理家务,一边收集红色纪念品。后来,收集的纪念品多了,种类丰富了,她就产生一个很强烈的想法,让更多的人了解延安的红色文化。她把家里的房子简单地收拾一下,忙前忙后地张贴红色经典画报,将收集到的纪念品,包括大量的书籍,全部摆放在书柜里。她还从当地学校借来桌椅板凳,免费教当地学生学习美术。她的这些做法,刚开始的时候遭到丈夫和婆婆的反对。后来得到了大家的支持和肯定,尤其深受游客的欢迎。渐渐地,她的这个红色文化记忆馆名声在外,连外国游客都知道了。遇到旅游旺季,到她这里参观的人络绎不绝。大概是受这种影响的波及,到她这里学习美术的孩子也越来越多了。

红色文化记忆馆的规模在逐渐扩大,美术班的规模也在扩大。形成这样的规模,她用了八年时间。说到这里,她笑了,意味深长。我不解其意,就问是怎么回事。她风趣地说,八年抗战,不容易啊。我笑了。我问她是怎么坚持下来的,她说自己在最困难的时候,感觉自己坚持不下去的时候,就读《毛泽东选集》;近水楼台先得月(她收藏有各种版本的《毛泽东选集》),读着读着,就上了瘾,就真的有了信心,觉得一切考验都能够经受得住。她说这话的时候,显得特别自豪和骄傲,眼里流光溢彩。

在她的讲述中,我看到了一个女人的八年,困苦、希望与梦想交织的八年。

3

延安深藏在山中,周围都是森林,气候湿润。延安的自然环境如此之美,颠覆了我过去对它的印象和认知,已经不是黄土裸露的七沟八梁,真是山清水秀、鸟语花香。延安的气温比我居住的红寺堡低了不少,有些寒意。可能是长途跋涉的疲惫,也可能是舒适的自然环境吧,我这个常年被失眠困扰的人,安然地睡到了天亮。

早晨出发时,大家一致同意先去枣园。因为枣园是毛主席、周总理等中央领导当年居住的地方,也是延安红色文化最具魅力的一个景点。阳光铺洒在树木花草上,百年老树下坐着乘凉的人。进入景区,绿树掩映之中,一条小道蜿蜒而上。络绎不绝的游客,心情愉悦地徜徉在各个景点参观,拍照留念;组团的参观者则聚拢在一起,听着讲解员绘声绘色的介绍,神情庄重。

毛主席当年居住的也是窑洞,办公室兼卧室。一张木板床,一张办公桌,一把旧椅子,墙上有许多方洞,做书架用。学生们一个个屏声静气,惊讶地张大了嘴巴。若非身临其境,他们无论如何都想象不出,人民领袖的生活环境,竟然如此简陋,难以置信。导游指着院子里的葡萄架说,毛主席窑洞的灯光,经常彻夜地亮着,批文阅件,著书立说,指挥战争等等,雄才大略,运筹帷幄,日理万机。工作得太累了,毛主席就到葡萄架下休息一会儿;有时候觉得身体不舒服,就在院子里晒一阵太阳。即便是这样繁忙,毛主席还要抽出时间访贫问苦,到老百姓中间了解情况,倾听他们的心声。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这是毛主席的一贯主张。人民领袖爱人民,诚哉斯言。

毛主席故居有一棵高大挺拔的杨树,树干上有许多虬结,像是睁着许多眼睛,而且彻夜不眠,永不疲惫。我想,以这棵树的年龄,它一定拥有很长的过往和今生的资历,应该见证了毛主席当年在这里的点点滴滴,它是最有发言权的,也使得它与众不同。这是一棵树的骄傲和自豪。情不自禁地,我拥抱了这棵树。树不语,超然豁达,似是原谅了一个小女子的幼稚和轻狂。倒是旁边的游客,看着我莫名地笑了,有了一番意义不明的议论。

4

出了枣园,告别吉林大学的师生们,独自去路遥故居。

路遥故居,在清涧县王家堡子。去路遥故居看看,是我近年来的一个心愿,因为文学,因为写作,因为他短暂而辉煌的人生。路遥的小说《人生》和《平凡的世界》,尤其与之同名的电影和电视剧,几乎家喻户晓。可是,路遥的经历,许多人未必知道。譬如,王家堡子后来出了一个荣获茅盾文学奖的作家,名叫王卫国。估计许多人回答不上来:他就是大名鼎鼎的作家路遥啊。

我先是坐大巴车到清涧县城,再坐出租车到王家堡子。一路辗转,颠簸起伏,前面又在修路,行程变得曲折而莫测。远远望去,泥石翻滚,土尘喧嚣,感觉到处都是熙熙攘攘的工地,是永远修不好的路。眼看着就到路遥故居了,却因为前面在施工,出租车无法进入。费尽口舌,值守路口的工人脑袋摇晃得像只拨浪鼓,坚决不放行。懊恼、沮丧和遗憾叠加,令我又疼又悲,真是无法用语言形容。旁边工地一个扛着水泥袋子的小哥看着我难过的样子,动了恻隐之心,嘱咐我可以到旁边的村子里走一走,看一看,为啥非去王家堡子不可呢?这里的村庄大同小异。这个小哥是知道路遥的,说路遥曾经也是和他们一样的人,只不过后来上了大学,成了作家。我看着小哥,终于得到一点安慰。我感激这个小哥,向他真诚地道了谢。

我依照这个小哥的指点,往旁边的村子缓缓而去。高一声低一声的鸡鸣,紧一声慢一声的狗吠,让原本沉寂的村子,一下子有了生气。

一个四十岁开外,脸膛黑里透红的女人,出现在我面前。我知道她经常下地干活,风吹日晒,是纯粹的庄稼人。她的眼神有点呆滞,似乎也不善言辞。我早就看见了她,她好像并没有看见我。我向她走去。我问一句,她答一句。我说,大姐,您在这里等人吗?她说不是,它只是在这里待一会儿。我说我是从宁夏来的,来这里采风,希望她带我到村子里走走。她有些犹豫,我急忙拿出自己的身份证给她看。她并不看我的身份证,却瞥了一眼树上的鸟窝,答应了。我们边走边聊。我问她地里种什么庄稼,收成如何,她都很平静地回答了。当我问到她家里有几个孩子时,她说家里有五个孩子,眼睛也亮了起来,神情里有一种我所熟悉的母性。

她家的几间土房,看上去有些年成了。堂屋的顶棚很黑,窗户很小,屋里也没有什么像样的家具。正墙贴着很多奖状,差不多占了半面墙。这些奖状,从小学一年级到初三年级,几乎年年都有。这些奖状分别是几个孩子的,从他们的名字上很好区别。这是这个家庭的孩子成长的见证,也足见他们的学习成绩很好,令父母骄傲和自豪。我也才明白,刚才问到孩子时,她的眼睛为什么突然明亮了起来,表情立马判若两人。这是一个朴素的母亲,面朝黄土背朝天,她自己的命运已然如此,却有一个朴素的希望,希望自己的孩子学习成绩好,将来能够有出息。

孩子们都不在家,大概是还没有放学。屋子里光线不足,显得冷清。一张看不出油漆颜色的方桌上,叠放着课本、作业本和几本课外读物。课外读物以寓言和童话居多,可见她的几个孩子基本处在小学和初中阶段。也有毽子和玩具手枪,从中能够看出她家既有男孩也有女孩。

我说,你的孩子学习成绩都很好,将来肯定有出息。她听了这话,眼睛又是一亮。她说过去的农村重男轻女,她连学都没有上过,不会写自己的名字,吃了不少哑巴亏;日子再难再苦,她的五个孩子必须上学,必须有文化;只要孩子好好学习,她砸锅卖铁都愿意。她说自己也想上学,也有理想,就因为父母重男轻女,改变了她一生的命运;否则,她今天的生活,就是另外的样子。他们这里的女子结婚早,有的女子甚至十三四岁就嫁人了,大部分被换了亲。过去的农村穷得很,缺吃少穿,女子出嫁不讲什么排场,吹几声唢呐,唱几声秦腔,一头毛驴披红挂绿,驮着女娃就走了……

她一边说,一边拿起桌子上的梳子,将上面的头发收起来,在手心里搓几下,放在旁边做针线活的篮子里。我不知道这是谁的头发,也许是她自己的,也许是她女儿的。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而母女更有脐血之亲。她的这一个细小动作,令我几多感慨,无以表述,却永远铭刻在我的记忆深处。因为,我也有母亲;更因为,我也是母亲。

言谈之间,我总觉得少了什么。说到母亲这个话题,我才醒悟,问她的丈夫呢?她说丈夫出车祸,去世了。我心里一凛,觉得还是自己唐突了。早知道是这样,就不问了。我说,你一个人种地,供养五个孩子上学?她很认真地点了点头。这一刻,她的眼睛湿润了。这一刻,她在想什么,我不得而知,也不便多问。这一刻,我对她充满了敬意。一个朴素的女人,一个坚强的女人。这就是黄土地上的母亲。

正说着话,门外一阵吵闹。五个孩子,两男三女,参差不齐,挤挤挨挨地闯进屋里,不停止打打闹闹,吵吵嚷嚷的。她笑说这几个娃就像麻雀窝里戳了一扁担,吵得人脑子不清静,一会儿看不见,又心慌得很。刚才,她站在村头,其实就是为了迎接几个放学的孩子回家。我笑了,心生羡慕。如果孩子们个个成才,可是了不得,五棵树一样,该是多么大的一片阴凉,庇护一个弱小的母亲,岂不绰绰有余?当然,我这样的想法,总归是世俗了一些,太过实际,不那么高尚。

几个孩子看见我后,收敛了打闹,安静了下来。小些的孩子用好奇的眼光打量我,有了最初的疑问。他们的母亲解释我是从宁夏来的一个婶婶。我对她的这个解释很认同,感觉很亲切,就像这个家庭的一员。那个大一点的女孩,很懂事地给我倒了一杯水。我来去匆匆,更没料到途中有这样的插曲。好在我包里有一包膜片、一包饼干和几瓶酸奶,以备不时之需。我将这些东西都掏出来,递给这个女孩。女孩迟疑了一下,看着她母亲。她母亲点了头,表示同意,女孩才把东西接过去。我说,给你们照几张相好不好?女孩这次没有征求母亲的意见,拉着弟弟和妹妹钻进屋里去。我说,你们别怕。女孩说,等我们把新衣裳换上。我说,不用换的,现在这样就好。女孩接受了,他们几个依次站成一排,让我照了相。她说三个女儿和她一样,从小就承担家务,每天麻麻亮,她们就起来了,烧锅做饭。当然,我也邀请她照相,却被她委婉地拒绝了。

她要留我吃饭,我推辞了。说实话,我很想尝一尝陕北地地道道的农家饭。但是,时间不允许,我得在天黑之前赶回延安。令我遗憾的是,此次之行,一路风尘仆仆,却没有能够如愿以偿——观瞻路遥故居。回头再想,便也释然。陕北与宁夏唇齿相依,清涧距离红寺堡也并非多么遥远,机会有的是。心诚则灵。表达对一个作家的敬仰之情,研读他的作品应该是最好的选择。

5

从延安回来,我满脑子洋溢着那些人和事。我打开电脑,开始抒写与此相关的文字。写着写着,我突然意识到,我把自己的心留在了延安,留在了清涧,留在那个朴素的村子里了……

原载《朔方》2020年第7期

原文链接:作家胡静:把心留住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