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随笔:秋山红叶走征途

 2021-09-09    admin  

  秋山红叶走征途

  过隙光阴逝白驹,十年患难早相扶。

  雄心拼付三期战,别绪全凭一雁书。

  春水绿杨思故里,秋山红叶走征途。

  天涯兄弟成劳燕,互问风尘老病无。

                     ——江上青

  偶然中,看到了江上青烈士的这首七言律诗,尤其是那句“秋山红叶走征途”,使我仿佛看到了一位烈士正缓缓向我走来,直走进我心灵的深处。从儿时起就非常喜欢诗句的我,内心始终无法完全摆脱心灵深处的书生意气。每每看到好的文章总是忍不住多看几眼。看到烈士的律诗以后,不禁对这位英年早逝的英雄更增添了几分敬重。于是翻阅书籍,查找资料,关注起这位烈士来。

  江淮之间、运河之畔、广陵大镇、钟灵毓秀。扬州,自古以来便是交通便利、商业发达、文化昌明之所在。1911年4月10日,扬州辖下的江都镇名医江石溪先生喜得贵子,按照排行,取名江世候。这个孩子,就是日后的江上青。

  除中医医学外,江石溪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善丹青、工山水、长于诗词。在他的影响下,江上青兄弟都能诗善文,文学功底深厚。而这首诗,是1939年8月江上青赴灵璧中写给七弟江树峰的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他一生的绝唱。该诗表达了作者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对革命的坚定信心。

  江上青4岁时,父亲受聘于著名实业家张謇,担任大达内河轮船公司协理(副经理)。在父亲的带领下,举家南迁扬州。在这里,江上青一边在新制小学学习,一边又在姑父开设的私塾里学习旧诗、古文。在父亲与姑父、新学与旧学的双重教育下,天资聪颖的江上青培养出深厚的文学修养。

  1927年,江上青考取了南通中学高中部。在这里,江上青与同伴同学顾民元相交莫逆,引为知己。顾民元在加入中国共产党之后逐渐引导江上青走上革命的道路,随后介绍江上青秘密加入了共青团组织,时年江上青16岁。

  从此,江上青开始走上了革命的道路。在1927年9月到1928年8月,江上青在南通中学读书中积极从事学生运动,组织同学上街游行、印发传单、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统治的黑暗。1928年12月江上青在家中被捕入狱,后经父亲江石溪的多方营救,江上青获释回到扬州。父亲取唐诗名句“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为儿子改名江上青。经过如此磨难,江上青不但没有退却半步,却更加积极地投身于革命中。从此,江世候的本名反倒不为人熟知了,而革命阵营中则多了位叫江上青的革命者。

  出狱后的江上青被中学除名,遂于1929年报考了上海艺术大学并被录取。入学不久,便正式入党,旋即被指定为上海艺术大学党支部书记。1929年政治革命处于低潮,白色恐怖笼罩神州大地。但是江上青不畏危险,将地下活动组织得卓有成效,上海艺术大学的党组织也不断扩大。当年底,江上青再次被捕入狱,1930年化名“张玉清”的江上青被判处一年苦役后再次被押解到苏州监狱——一年多前,他第一次被捕也是被关押在这里。

  1931年初,江上青出狱。由于过度劳累,江上青哮喘病情加重,于1932年回扬州养病。到扬州淮南职业中学当了一名国文教员。1935年,江上青与未婚妻王者兰在上海新亚大酒店举行婚礼。王者兰知书达理,亦擅诗词,婚后二人琴瑟和谐,感情生活十分甜蜜。1938年10月,中共安徽省工委决定成立中共皖东北特别支部,由江上青任支部书记,为创建皖东北抗日根据地做准备。到皖东北前,江上青深知环境之险恶,临行时作《自祭》联一副:“拼得瘦骨埋峰镝,常使英雄祭血衣。”以示誓死之决心。在皖东北,江上青卓越才华得到了充分地发挥,他组织的抗日力量日渐强大。可惜天妒英才,1939年在一次会议结束后,江上青经过泗县小湾村被反动地主伏击,不幸以身殉国。这一年,江上青年仅28岁。

  而与江上青同岁的妻子王者兰则擦干眼泪,坚强的担负起了抚育两个女儿的重任。面对此情此景,江上青的大哥江世俊将次子江泽民过继给了王者兰。失去丈夫的王者兰含辛茹苦,用微薄的薪水支撑起整个家庭。为了生计,她在当地一家小学当班主任,同时兼做其他校务。江上青烈士牺牲十年后,扬州迎来解放。王者兰被组织安排到上海人民银行工作,和承嗣子泽民一起生活了七年。王者兰矢志未嫁,以一生的心血,实现了当年对烈士许下的“誓抚遗孤承素志”的庄严承诺。

  看到了江上青同志和妻子王者兰的传奇人生,我不仅对这对革命夫妻肃然起敬。我佩服他们对革命的满腔热血,对党的事业的坚定不移,佩服他们对理想的不断追求,更佩服他们对人生、对爱情的忠贞不渝。遥想革命战争年代,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华民族的无数儿女为了革命的胜利,为了我们祖国的民族独立,为了民族的下一代不再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他们付出了自己所能付出的一切。抚卷沉思,让我对现在的生活有了更多的感慨。作为80后的“鸟巢一代”,我们的生活或许太过于安逸。我们没有经历过父辈们英雄辈出的岁月,也没有经历过三年自然灾害和“文革”的蹉跎,我们成长在一个相对比较安逸的环境中。从咿呀学语开始,我们的身边也许没有现在儿童所拥有的太多玩具,也许没有那么美味的小吃,但时间却如涓涓小溪一样从指尖无声流过,我们也经历了时代的飞速发展。从当年一个村里只有一两部手机的年代,到如今已是电脑进入千家万户的21世纪。前几天在报纸上看到一位青年因为沉迷于网络游戏最终患病死去,让我对当下的青年有了更多的困惑。我们这一代青年究竟是怎么了?

原文链接:

本文版权:如无特别标注,本站文章均为原创。